單位“道德講堂”活動組織大家重讀經(jīng)典《項脊軒志》。此篇是高中課本里的舊識,卻幾近十六年未碰面,獨對“庭有枇杷樹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蓋矣”一句念念不忘,沉吟至今。相較于《陋室銘》的托物言志,《項脊軒志》借物抒情,語言質(zhì)樸,感情真摯,今重讀,平添新緒。
項脊軒,本是個破舊小閣子。破到雨澤下注,舊到塵泥滲漉,小到僅容一人居住。庭階寂寂,卻萬籟有聲,桂影斑駁,卻珊珊可愛,一花一葉,一物一景,都獨具韻致,靜謐空幽。具象又寫意的寥寥數(shù)語,已使項脊軒“遺世而獨立”的形象躍然紙上。
全文不足千字,卻使后人有感于作者歸有光對生命中三位重要女姓:祖母、母親、妻子的深深懷緬之情。三位故人著墨不多,卻都栩栩如生,愛意拳拳。一句“兒寒乎?欲食乎?”將母親對孩兒的關(guān)切掛懷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,這句話曾被我用來與舊日同窗戲謔,如今身為人母,才真正感同身受,簡單言辭卷裹的愛意絲毫不亞于“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”?!跋笱荔恕奔耐兄婺笇O兒的厚望,睹物思人,令人長號不自禁?!拔崞奘种病钡蔫凌藰湟娮C著作者對妻子的思戀,數(shù)年間斗轉(zhuǎn)星移,樹“已亭亭如蓋矣”,當(dāng)年“小軒窗,正梳妝”的倩影卻再難相見,物是人非事事休,欲語淚先流。
重讀《項脊軒志》,除卻感人至深的哀思,“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待”的痛心更令人警醒?!墩撜Z》中子游和子夏分別向孔夫子請教何為孝?“子曰: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(yǎng)。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(yǎng)。不敬,何以別乎!”,“子曰:色難。有事弟子服其勞,有酒食,先生饌。曾是以為孝乎?”。孝,不僅是愛的供養(yǎng),還要我們出于本心的恭敬與愛護(hù)。我們常說“生活需要儀式感”,切莫將“盡孝”都流于了形式......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,這句話也許更適用于我們的親人,孝老愛親,莫等閑。